新闻动态
资讯详情
中国农业航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
3月31日,在华南农大创客空间举行的第10届大学生创业集市“精准农业航空专场”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博士生导师罗锡文教授发表了《中国农业航空发展现状与趋势》的讲话,从行业发展现状,到发展趋势 、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等方面,对我国农业航空的发展进行了深度解析。
所谓农业航空,按照罗锡文院士的定义,包括为农业(包括林、牧、渔业)生产服务的航空事业,其涵盖的通用航空经营许可包括三类:一类包括人工降水、航空摄影、渔业飞行,二类包括航空护林、航空喷洒(撒)、空中拍照、科学实验,三类包括使用具有特殊适航证的航空器开展航空喷洒(撒)。其主要技术领域,在作业平台技术、航空遥感监测技术及装备、航空作业技术技术及装备(具体包括喷药[航空植保]、施肥、播种、辅助授粉)。
中国农业航空的发展现状
农用航空飞行器主要为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。2016年,有人驾驶航空器农林业航空作业完成5.10万小时,比2015年增长21.3%。而从无人驾驶飞行器看,截止2016年12月,植保无人机机型数约233个,其中单旋翼机型约占27.5%,多旋翼机型约占72.1%,固定翼机型约占0.4%。按照动力看,电池动力约占80.3%,油动力约占19.7%。有效载荷量为10、5、15、20、30kg的机型是主流,其中10kg的机型最多,约占29.6%。截止到2017年,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1.5万架,作业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%。截至2017年12月31日,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数量24407(包括非农业无人机)。
中国农业航空的发展趋势
农业航空技术在作业效率 、作业质量、作业适应性、作业成本以及应付突发灾害能力上,有着很强的优势。随着配套电池技术的提升,电池动力无人机的比例将继续攀升。未来的中国农业航空发展,将形成因地制宜 ,走“多机型 、多作业方式并举”的道路,智能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,,包括、精准变量作业、仿地飞行、智能路线规划、集群协同作业,这种智能化程度, 如果说在2020年之前是自动阶段,那么,从2020到2030年将会是智慧阶段,2030到2040年,则将是全自主阶段。
罗锡文说,在未来的三个五年计划中,如果农业航空年处理耕地面积的比例能达到30%,我国农业航空市场的需求可能有爆发性增长,拉动新增机型投入将达到750亿元以上。在国际上,通用航空产业投入产出比为1:10,就业带动比为1:12,具有极强的拉动效应。这样看来,其未来拉动农业航空服务业产值每年可达1000亿元。
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是,与美国等农业航空发达的国家相比,中国的农业航空产业还是一个尚未真正启动的大产业。